小蚯蚓背后的绿色农业大作为 全球热闻

中国青年报   2023-04-14 07:09:20

他皮肤黝黑,手掌粗糙,指甲缝里残存着一丝黑泥。一提起种地,他就两眼放光,滔滔不绝,活脱脱就是一名地道的农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很难想象,侯振林的实际身份是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在读研究生。近日,他的农业科技创业项目“惠尔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获得第十届“青苗杯”安徽省项目资本对接会金奖。

35岁的侯振林创办的公司在合肥,安庆、合肥两地跑是他的工作常态。没有课的时候,侯振林就换上带有污泥的大衣,穿上一双黑靴子,一头扎进地里研究土壤和肥料。哪块地是缺肥还是肥力过剩,他都一清二楚。翻土、浇水、加料、分装……他都样样精通,常常一待就是一天,忙起来连吃饭都顾不上。

“我们专业就是用来美化地球的。”侯振林学环境科学出身,2012年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毕业后,他利用所学的农业知识卖过饲料、种过棉木花卉。早早投身农业使他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营经验。

2017年,侯振林开始尝试养殖蚯蚓。他发现,蚯蚓养殖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养蚯蚓不仅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蚯蚓是消化动物粪便、秸秆等废弃物的一把好手,产生的蚯蚓粪可作无公害有机肥料,同时,蚯蚓本身还能够加工成药材原料、化妆品和鱼饵。”侯振林下定决心,要将不起眼的蚯蚓养好。

然而,借助传统的养殖方法,侯振林的经营始终不温不火。在养殖中,问题不断出现:蚯蚓养殖易受天气和环境影响,气温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蚯蚓生长,同时大部分养殖户的文化水平偏低,很难进行正规化养殖……

为了探究更先进、更环保的养殖技术,学习更科学的生产和经营知识,侯振林决定深造。2021年,他以全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如今,之前曾出现的问题都通过他的学习研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解决了养殖方面的问题,侯振林将目光投向规模和市场的拓展。他经过调研发现,传统的农业合作社大多采用堆肥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不仅成本高,还容易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渣,肥料甚至还会烧坏农作物的根苗。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侯振林开创了“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由公司统筹管理、联系客户,养殖基地负责生产。

侯振林的硕士生导师、安庆师范大学微生物和植病研究副教授宋晓贺是蚯蚓养殖创业项目的坚定支持者,对该领域进行过深入研究。经过导师的指导和反复实验,侯振林带领农户成立合作社一起养蚯蚓,养殖总面积现已超过500亩,“农业废弃物-蚯蚓-有机肥-农业种植”的绿色循环已成规模。

侯振林解释道,蚯蚓能够把吃进去的猪粪、牛粪以及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成适合瓜果蔬菜生长的营养物质——有机肥,有机肥又能够代替大部分化肥、农药和农业添加剂,生产出健康的农产品。这样可以有效改进土壤土质,走出一条农牧循环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蚯蚓产业不仅环保、经济,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农忙高峰时,参加侯振林合作社的农户可达90户。“蚯蚓养殖能为一个农户带来近10万元的年收入,仅卖蚯蚓粪的人家一年收入也有近两万元。”侯振林说。

养殖基地的十几名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年龄都在55岁至75岁之间,干不了重活,也不会使用机器设备。针对工人老龄化问题,根据所学知识,侯振林研究出了一种“半自动化养殖车间”,希望通过一键操作就能定时定点完成对蚯蚓基地的深翻、加料、浇水等流程,进一步简化蚯蚓养殖的操作,减轻劳动量。该车间已经初步实验成功,不久即可投入使用。

侯振林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希望通过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他认为,未来将蚯蚓粪有机肥作为土壤基质使用大有前景。“与普通基质相比,用蚯蚓粪有机肥,不烧根、不烧苗,能够有效预防土壤盐碱化和土壤酸化,既能改良土质,还能为农民增收。”

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铜奖、第十届“青苗杯”省级金奖……两年多来,侯振林的创业项目也收获了一些荣誉。

“我是农民的儿子,从事农业是我的理想。”侯振林感慨,“我的梦想就是号召更多年轻人来乡下看看,农村早已不再贫穷落后,乡村广阔的土地上大有可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实习生 詹长运 汪傲

[ 最近更新 ]